我讨厌国画
以“我讨厌国画”为题,我想还是很贴切的。因为我并不想否定国画,我只想谈一谈我对它的感受。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带了“国”字的东西都是骂不得的。比如说“国剧”,从来都只有老头老太指责年轻人听摇滚是扰民和颓废,但是却听不到年轻人的反击他们听戏。其实我觉得“国剧”有时候也是很扰民的。
我想骂不得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不敢”,因为多半骂完以后就成了众矢之的,被更多的人反骂。第二就是任何骂的理由对于“国”字号的东西都显得很无力。比如,我说“国某”的坏话,立刻就会有人对我说,“你真的懂‘国某’么?不懂你说什么,回去先学学‘国某’再说吧”。即便为“国某”辩护的人也不真懂,但他仍然能显得比我高明。
所以我不想骂,就是说说我对国画的感觉:
在意大利旅游的时候,我看到罗马的那些雕塑什么的,就有一种艺术上的民族自卑感。这种感觉我是不敢大声说出来的,一是惶恐有人说我没有骨气,二来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第三就是作为中国人,这样的自我否定,我自己也并不舒服。后来我看到王朔的一篇文章,好像也说到了他在美国的类似感觉。我才觉得我的自卑并不孤立。
我对“艺术”的理解首先是一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表达艺术家自己情感,想法的东西。我承认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并非要在画面上极尽完美。因为如果只有“画面的完美”才能叫做艺术的话,恐怕只有摄影家才能称得上艺术家了。我接受那些抽象,印象的作品,我也能包容国画的没有透视和歪七扭八。但是我认为,观察对于艺术是相当重要的,哪怕是印象派,也是观察之后留下的印象。可是画国画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观察过呢?这是我觉得国画作为艺术很失色的地方。那些画八骏图的,画老虎下山的人,真的跑到草原上看到过奔驰的马,真的去过动物园看过老虎么?这种为了作画而作画的态度我觉得实在是不好。画画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是他真想表达的东西呢,还是看到别人的画,于是附庸风雅地在意境上临摹一番?一句“神似形不似”成了画技拙劣的借口。“形不似”倒是不错,可是很多人自诩的“神似”又在哪里呢?我知道真正的国画大师也是很重视观察的,听说齐白石就自己养虾。
国画是很讲究师承的,学生不是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有什么突破,而是越像老师的越好。我觉得这个是艺术的大忌。艺术是用来自我表达的,技法和章法的东西都是艺术的工具,和毛笔颜料是一样的。而很多时候国画很重视章法,却轻视个性。比如说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国画的场景,例如讲怎么样画螃蟹,道具很简单,就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连一个螃蟹都没有。于是老师就教你怎么样起笔,怎么样落笔就挥就了一个钳子,这分明是书法嘛,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画的都一样。我还听说过一个事情,说是一群国画家跑到纽约去给人家展示国画艺术,其中的两个人,大概是师承一家,跑上前去同时在一张纸上作画,最后画的和一个人画的一样,还很自鸣得意。老美就不明白了,问这两个人是不是同性恋。画画嘛,应该是很自我的东西,搞的大家都一样还怎么能叫做艺术。
数一数国画最热衷的恶俗场景吧,最有名的就是“黄山迎客松”。第一个画黄山迎客松的还算是个艺术家,以后再画的人,尤其那些没有见过迎客松,还要附庸风雅的就都是臭狗屎,更有甚者给迎客松镶个金边。我不喜欢国画,根本不是因为它的画法本身,而是很多人对于它的态度。一句“神似”说的轻巧,可是又如何能界定呢?国画上那么多青山绿水都是一个模样,又都是在表达些什么呢?那些猥琐的工笔形象,不是在抚琴就是在弄棋又是想说明什么?于是,国画养活了一批匠气十足的混混。那些叱咤拍卖行的款爷买画人估计什么都不懂,而我看,那些画画的人自己也未必真的明白。可能国画本身没有问题,是国画的风气让我反感。
前段时间网上整出一个投票,问如果还有下辈子愿不愿还当中国人。有人就说他下辈子想到一个民风淳朴点的地方,他说现在办什么事都要托人走关系,要勾心斗角。于是我就想,中国的科举制度真是要命,自古文官治国,在推动文学的同时造就了世界第一的“勾心斗角传统与技巧”。除了写写八股,我们的前人把很多心思都专著于研究官场里面相互内斗还有拍马屁的技巧。如果这些旺盛精力能用在艺术和科学上,就像过去欧洲那样,估计现在的情况会很不同了。
12 comments:
有趣。
(可是画国画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观察过呢?这是我觉得国画作为艺术很失色的地方。那些画八骏图的,画老虎下山的人,真的跑到草原上看到过奔驰的马,真的去过动物园看过老虎么?)
(我知道真正的国画大师也是很重视观察的,听说齐白石就自己养虾。)
我觉得你不是不接受你所谓“伪国画大师”(显然你对齐白石是认同的)的作品,而是从根本上不认同国画这种表现形式,因为从这点(表现形式)上来看,齐白石和其他所有国画艺术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接受齐白石,又为什么对其他人耿耿于怀呢?你是想说齐白石的虾,在形神上,更像虾,而其他人画的虾不像虾吗?感觉你有点自相矛盾。
(国画是很讲究师承的,学生不是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有什么突破,而是越像老师的越好。)
我觉得在这点上你歪曲理解了“师承”这个词。“师承”不等于“越像老师的越好”。其实这是一个流派问题,就像书法就分很多流派,各个流派都有不同的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不同的创始人,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你如果是学,比如说颜体,你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就是what define颜体的东西。所以,一,师承不等于越像越好。然后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传承也是艺术的一部分。可以这么给艺术简单分类,一类是传统艺术,一类是前卫艺术;前卫艺术很明显是像你说的那样鼓励创新,然后我们再来看传统艺术:简单的说,其实“传承”就是what传统艺术is all about. 如果你否认了这一点,那你是不是要连同书法,京剧这一类都很讲究传承的传统艺术都给否定掉呢?
(国画上那么多青山绿水都是一个模样,又都是在表达些什么呢?)
至于后面你这一段基本是在重复你在第五段讲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还是你对国画的表现方式的不认同。你很推崇西方美术,但有趣的是西方的一些美术派别的画其实也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像你说的印象派,都有一种简洁的风格在里面,然后你看野兽派,总能看见那几种让在一起很不协调而且很粗诳的颜色...如果你能认同这些,为什么不能认同国画统一的风格呢?如果不能,那就只能说是偏见了,因为你列举的种种“国画之罪”其实不是因为“你真的懂国某么”,而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艺术在历史和地域上的一些普遍法则。
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我并不反感国画。但是我比较讨厌那些所谓的国画大师,他们画的东西很俗。比如说,什么那么多国画的题材都是八骏图,黄山迎客松呢?而且为什么那么多国画的题材都受限于梅兰竹菊,山,老鹰,老虎这些东西呢。可以说很多画国画的人自己根本没有想法。第一个画竹子的人像讴歌什么东西,后来的人觉得对,于是也跟着学,这是我觉得国画很失败的一个风气。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画国画的人,为了表现斗牛的威猛,把牛尾巴画得高高在上。后来让一个放牛的小孩看到,就对他讲,斗牛的时候牛尾巴是夹在屁股中间的。国画很多都不重视观察,感觉很随性。
所以我是想说国画的很多风气不好。
我确实认可齐白石,但是我未必喜欢他的画。就像毕加索一样,我觉得他是个艺术家,但是他的画我未必欣赏。这两个人做艺术的态度是好的,都是在表达他们自己,他们做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显示他们是艺术家。
关于师承,我认为流派是有的,一个人从师于某人是不可能不带有某个流派色彩的,但是我觉得国画变革的并不多,千百年来都是梅兰竹菊这些画臭了的东西。
艺术应该有地域特色,但是国画在这个地域特色上的基础上变化不多,或者说很多作品给我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主见。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些国画家的艺术态度相当猥琐,并且不在少数。
经常能看到有的人把小猫,小狗,臭猴子涂上颜色,让他们在纸上爬,爬出一个抽象艺术来。有的诈一看也像是画家的作品。有的时候我觉得画国画的人就有点像这样,没什么想法。
我反复说我认可国画的艺术形式,但是反感国画的风气。不过我坦白交待,我确实不喜欢国画。可能写这个东西有点这种感情色彩。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那些附庸风雅的人。国外当然也有附庸风雅的人。但是因为国画不讲究形似,因此混饭的门槛相当低,附庸风雅变得相当容易。
郭德刚相声有一句经典对白:“我从上周的星期四下午4点钟左右,不对,是3点半,我就是艺术家了”。
我觉得这句貌似能套用在不少国画家身上。
(我确实认可齐白石,但是我未必喜欢他的画。就像毕加索一样,我觉得他是个艺术家,但是他的画我未必欣赏。这两个人做艺术的态度是好的,都是在表达他们自己,他们做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显示他们是艺术家。)
这就是我不明白你的地方了,如果你不认可齐白石的画,而只是认可他的态度,那他的态度的价值在哪里呢?按你的说法:如果用什么样的态度做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效果,那好的态度又有什么价值呢?你看重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没有价值的态度吗?如果你不认可用你认可的态度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那你认可的态度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一个人从师于某人是不可能不带有某个流派色彩的,但是我觉得国画变革的并不多,千百年来都是梅兰竹菊这些画臭了的东西。)
(关于师承,我认为流派是有的,一个人从师于某人是不可能不带有某个流派色彩的,但是我觉得国画变革的并不多,千百年来都是梅兰竹菊这些画臭了的东西。)
(艺术应该有地域特色,但是国画在这个地域特色上的基础上变化不多,或者说很多作品给我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主见。)
在前面那个帖子我已经说了传承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像中国书法,京剧这么多年来也还是那个样子,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像某些小品里讽刺的那样,把它们都改一改呢?否则是不是你连它们也都一并否定了?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那些附庸风雅的人。国外当然也有附庸风雅的人。但是因为国画不讲究形似,因此混饭的门槛相当低,附庸风雅变得相当容易。)
不讲求形似的艺术多了去了,像国内很多所谓前卫艺术艺人,他们“混”的成分不知道比国画艺术家多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不攻击他们,而饶了很明显“惹你生气”的国画呢?:P
咨询一下,您的blog的标题图片怎么更换的,哈,不懂.
艺术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很多的国画人在做艺术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我觉得应该包容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我说我认可齐白石是画家但不一定欣赏他的画。但是明摆着有些人是在混饭的,所以我很讨厌。
至于最后说为什么我对国画耿耿于怀,只是我觉得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前人却很少在艺术上多花什么心思。国外确实也有混的,也有不求形似的,但是感觉中国仅有的几种单调的艺术形式偏偏都不追求形似的。我老觉得我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我们的历史有点不相称。
我确实不喜欢书法和戏剧,不过说起来我可能就有点太偏执了。这种不喜欢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我是急性子,看电视上那些唱戏的哼哼唧唧半天说不清楚一句话,我就想扁他。
我觉得京剧没落了也是很必然的。过去文化生活不丰富,似乎除了京剧没有什么选择了,所以京剧受众比现在大好多。现在年轻人不欣赏京剧,老年人就会埋怨,说我们现在人的文化没落之类的。我倒是觉得这个现象是文化丰富的象征。我们现在有书,有网,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不一定要看戏。
戏这个东西不是一种很直接的艺术形式,有点像豆汁。可能习惯了会喜欢,但是第一口真是难喝啊。
回楼上的coze,这个是我自己弄的模版啊,beta.blogger不是可以自定义模版吗?这也是我一直用blogger的原因,封杀了我也用。
to 老j
估计和你争论不出什么结果。我不喜欢国画是一中主观感受,并非完全的理性思考。可能有的人看国画觉得很stylish,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那里面混饭的人多。
我其实不太想写这个的,是你问起来我才写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太偏执了。不过写东西,你也知道,就是要稍微冲动和偏执一点,那些说a好且b也不错的东西看着和废话一样。:)
多谢讨论。
(不过写东西,你也知道,就是要稍微冲动和偏执一点,那些说a好且b也不错的东西看着和废话一样。:) )
呵呵,其实你可以不用让自己看起来很偏执的。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你的问题在哪里啦!首先你不喜欢一种对待艺术的态度,但你没有把这种态度提炼出来说,而老是拿“国画”这种艺术来说事儿,然后你自己就在“国画”和“态度”之间牵扯不清。就像你说你喜欢齐白石(其实就是指态度),却不喜欢齐白石的画(其实就是指国画),这就很明显是把自己给套进去了。你总不能说你喜欢齐白石不是因为他画了虾,而是因为他养了虾;你喜欢毕加索,不是因为他的哭泣的女人,而是因为他离群索居搞创作的古怪性格;你喜欢凡高,不是因为他的向日葵,而是因为他敢割自己的耳朵吧?这样明显就站不住脚了。
第二,因为上面讲的你不喜欢的那种态度,你就“顺便”也不喜欢和它沾边的一些艺术了。就像下面这段QUOTE:
(我确实不喜欢书法和戏剧,不过说起来我可能就有点太偏执了。这种不喜欢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我是急性子,看电视上那些唱戏的哼哼唧唧半天说不清楚一句话,我就想扁他。)
蛮搞笑的:D 不过说得好!因为偏执就是偏执,你永远不要尝试为偏执找理由,因为偏执就=“不讲理”:D 所以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像上面这么说,多痛快啊是不是?:D
(to 老j)
哦还有,我没有你想得那么老:D叫我JEN或者JENNY就好了。
国画之所以为国,是种约定俗成。中国画的简称而已。
人们对艺术和价值都有不同追求。
其实国画一直在进化,也在追求它新的生命。
学国画一样是得搞写生,一样要观察生活。有四五十年的生活经历和联系才能够出人才。
遗憾的是这50年谁能够不工作而每天都练画写字呢?只能够说一些客观原因耽搁了这种东西的发展。
国画也有画院派和土派之争,到底是师承还是自我创新,结论不应该就这么早下下去了,因为它被耽搁了。
其实有些事情,拐弯抹角说出来并不好受。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仍然没有来临,黎明前的黑暗还在继续,毁灭或是创造,我们在等待也在酝酿。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