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06, 2007

红配绿,赛狗屁?

两三年前,一堆人说抵制日货,跑到马路上砸吉野家的时候,我还举双手支持过。可是在这之后,“抵制XX”类的句型在网上出现的太多了,我就开始反感。比较有名的就是前不久说什么要把星巴克从故宫里赶出去。

为什么这么大一个故宫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星巴克呢?这个事情我想不通。好像故宫里面的公厕还用的是西式的抽水马桶(是不是ToTo牌,不敢肯定),怎么同样是服务于人的消化道终端,这两个地方的待遇这么不同?按我的理解,赶出星巴克的同时应该也废了故宫里的抽水马桶。喝喝茶水,再坐一坐过去宫里的木桶,这小文化就被我们很好地传承了。

我知道晚清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洋人给慈禧老儿展示西洋马车。那种马车的车夫是高高地坐在车头上的。慈禧就觉得一个身份卑微的车夫,居然敢坐在自己头上,拿个屁股对着自己,实在是坏了规矩。于是就愤愤离开了。可是她哪里知道,人家洋人马车上的减震弹簧已经比我们的马车上的要先进多了。我觉得这个和星巴克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还都发生在故宫。

星巴克是文化入侵。那什么又是纯粹的中华文化?不是科学家都说,已经没有纯种的汉族了吗?那还苛求什么纯种的文化?在白塔寺里,红墙绿瓦环绕的那叫印度白塔。有什么文化能靠抵制来发扬光大?我想象不到。我就知道,汉朝人懂得胡服骑射,强大的唐朝让个光头去外国学习佛法,“懂得拥抱世界”似乎才是最被遗忘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觉得那些动不动抵制的人一方面头脑很简单,另一方面没出息,而且还很狭隘。因为说“抵制XX”是很容易的,随便出口,可以不怎么走脑子就迎来别人的关注。至于没出息,我觉得文化的保护是通过主动影响其它文化实现的,并不是抵制其它的文化。吸收其它的文化反而能让自己的文化更好地被别人接受。抵制的办法不仅蠢,达不到目的,而且很消极。我觉得那些要把星巴克赶出去的人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中国的茶馆办到国外去,在全世界都有连锁店,在白宫附近也开一间。有这样想法的人我觉得还算是有志气的。有些家伙只会抱怨什么“北方方言充斥广州的报纸,要抵制北方方言”。我觉得有这个闲工夫,不如拍个广州方言的电影,念个广州方言的rap,到时候自然会有很多广州方言出现在北方报纸上。《疯狂的石头》一播映,我也知道什么是“顶你个肺”了。至于狭隘,我看到过一个文章,作者感慨耶鲁大学mba学生每年都认真地来华考察,而我们的一帮毕不了业的家伙却在那里抵制洋节。当伦敦挂起春节的灯笼,纽约亮起红黄双色的灯火,我觉得有个把人的心胸实在配不上我们的国土面积。

1 comment:

Jennifer L said...

星巴克的事情前段时间的确是个热门话题,当时看过一个以这个话题为主的谈话节目,也没多想。今天看到这个,倒是让我想起原来我思考过的关于文化冲突的一个问题。

当时我考虑的具体是一件什么事情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当时我的一个普遍观点我还记得,就是“扩张本来就是文化的生存之道”。这个正好和你的“把茶馆开到白宫”(“白宫”诶!你可真有“志气”:p)不谋而合。

其实“抵制不抵制”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抵制不抵制得了”。就是说,星巴克,首先,你不要问该不该被赶出故宫。首先你要想一想它是怎么进故宫的。你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才能想清楚别的问题,或者,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也许别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那星巴克是怎么进故宫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强势文化,按我上面的那个普遍观点,它的扩张能力就强。所以,它进故宫可以说是必然。既然是必然,就不要说什么赶走了——因为你赶不走!就算你能耐,把星巴克从故宫赶走了,你能把那么多家星巴克从中国那么多有华夏渊源/中国色彩的旅游景点都赶走吗?你做不到!只因为人家是强势。

所以,茶馆要开到白宫,要靠我们自己细心经营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要强起来。我们成了强势,就不存在要“赶走”星巴克的问题了,首先它根本就很难进来——就像现在我们的茶馆很难开到白宫。

常常有这种情况,国外的学者对国学的研究比我们自己更下功夫,对中国了解得比我们自己了解得还深。这就很明显说明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做得还不够。

研究做得不够,简单得说,一方面是太自卑,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一方面是懒,一方面是没钱,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这里做文化的人背的zhengzhi包袱太重。

比如电影,中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文化人的创作。李安就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

又比如历史,我记得我在The Economist看过的一篇讲一个中国副主席的一生文章,其中涉及了很多我们自己都不愿意直面的历史事件,其中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你不要期望能在任何中国杂志里看到。而历史,就是文化——故宫不就是文化吗?

简单的说,我们需要自重;我们需要动一动我们的小手指头来真正下功夫研究一下自己的东西;我们需要钱;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我知道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了,但似乎从来就没有人听到。)